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1|回复: 2

警惕“回家心理” 用初飞航班的心态去飞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8 08: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警惕“回家心理” 用初飞航班的心态去飞行


      引起航班延误的首要原因,始终是天公不作美。当下正值寒冬,低云低能见、冰雪霜、大侧风等不利于飞行安全的极端天气逐渐增多。当飞行员已经忙乎了一天,正驾机执飞最后一个航段,飞机落地后就可以驱车回家了,但目的地机场的天气正在变坏,甚至已经接近、达到或低于规章标准的边缘,飞行员是立即改航备降还是心有不甘地抱着试试的念头继续往前飞呢?


  笔者对近年来的飞行不安全事件进行汇总统计,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基地公司所在机场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并不比其他地方小。这些不安全事件类型以低高度进近、决断和着陆偏差居多,但或多或少都与天气有关。按理说,飞行员在“家门口”降落,轻车熟路,不应该犯如此多的低级错误。带着几分好奇,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发现原来是“回家心理”在作祟。


聚少离多 回家心切


  “回家心理”,人皆有之。特别是对于过夜基地多的航空公司,许多飞行员经常在外过夜,一个月在家待不了几天。“知道自己哪天飞,但说不清今天是星期几。清晨醒来,要好好想想,才能断定自己刚才睡在哪个城市的床上。过夜衣袋里,御寒的毛衣与避暑的短袖同在。”这是飞行员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飞行员和家人分多聚少,开着飞机往家赶,对老飞行员来说,回家要履行家庭责任;对年轻飞行员来说,“嫩扁担更要挑起千斤家”。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飞行机组的实际执勤期会超出计划执勤期,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对”航线,这种延后现象相对明显。每天最后一个航段,机组更企盼能够早点完成航班任务。因天气恶劣造成的航班延误,对机组的安全飞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除了直接消耗宝贵的精力外,还导致焦虑、疲劳、注意力下降等。部分飞行机组对于复飞、返航、备降是一种出于飞行安全考虑,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措施。因为一旦启动了这种保护性措施,按时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希望就化为了泡影。


  现代民航飞行员对天气标准的掌握是严格的,组织实施单位更是将“标准”奉若神明。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采用为飞行安全和航班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飞行机组实时获取天气变化等重要资讯提供了便利。然而,对飞行安全来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因为飞机是由飞行员来操控和最终决断的,“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必然在适当的时机,以特定的方式,对飞行员的决断产生一些负面干扰。


“回家心理”的危害


  所谓“回家心理”,通俗点说就是“回家心切”所衍生出的漠视飞行安全、人为洞穿规章底线、侥幸试降的一种飞行倾向。“回家心理”倾向如果过强,就会在许多方面给飞行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风险。具体来说,包括:


  一会使自己变得不够理性。飞行,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严谨,更需要按章办事,将飞机始终控制在以操纵手册为主所限定的“性能包线”和以规章为主所框定的“安全包线”的双重保护中心。达此目的,其前提条件是操控飞机的飞行员心态必须平和,思维必须理性。但是,一旦“回家心理”占了上风,朴素的情感就会牵着飞行员的鼻子去撞墙。


  二会干扰自己的运行决断。“回家心理”倾向过强时,飞行员对于平常很容易决断的事情,总会犹豫不决,心存侥幸地以为自己对情况熟、运气好,一旦着陆成功,就皆大欢喜。


  三会诱导自己突破安全底线。安全底线落实在规章里面是白纸黑字,但在飞行员手中却是无形的,全凭主观掌握。如果回家的念头总在脑子里转悠,就会诱导自己对规章的某些硬性规定“选择性”忽略。比如对“决断高度”的掌握,飞行初学者都知道,下降到了这个高度,如果仍然看不到跑道或者其他必要的目视参考,飞行员必须立即实施复飞,以确保飞机与地面的安全间隔。但对“回家心理”倾向较强的飞机机组(主要是机长),即使看不到跑道,也不会果断复飞,认为很可能向下穿越这一高度,就能看到跑道了。实际上,就是这么“等一下”或者“闷一下”,事故就发生了。


  四会平添几分麻痹情绪。回家路上,大多数人都是轻松愉快的,特别是在外奔波了一天,最后就剩下“一个落地”了。实践表明,大凡“轻车熟路”,就容易出现“疏于准备”的倾向。心态过于放松,就会犯“大意失荆州”的错误。而且,在“家门口”飞,最容易出现简化程序、省略动作的倾向。


用初飞航班的心态去飞行


  飞行,不仅仅是一门特殊的操作技术,更是一门行为科学,深受行为人的心理、理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完善的规章、精良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只有交到具有职业道德精神、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的人手中,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因此,要客观看待“回家心理”对飞行安全所构成的潜在威胁。


  针对“回家心理”,笔者有三条建议:


  首先,“安全第一”是权衡各项选择时的最大权重。在关键阶段、关键时刻和关键决断时,务必将最大的权重砝码,放在“安全”上。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大方向就不会错,就不会出现“侥幸”“逞能”“反权威”等危险心理态度“犯上作乱”的情形,从而避免发生类似波兰总统专机坠毁那样的悲剧。同时,在每一步具体的决断中,都要进行短期安全评估。如果最终风险大于绩效收益,则要坚决放弃。法律之所以只赋予机长有最后的决定权,就是怕机组成员在安全决断上众说纷纭,贻误“战机”。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所以,在紧急情况下,机长必须首先完成安全决断,在实施安全措施的过程中再去完善其他后续工作。


  其次,把每一个航班都当成第一次来飞。初上一种机型,很小心;初去一个机场,很细致;初飞一个国外机场,更是犄角旮旯都会准备到。而对“家门口”的机场,往往凭经验去飞,以为自己是老麻雀,“闭着眼睛都能摸回来”。事实上,“灯下黑”常常会“黑掉”一些所谓的“老家雀”。因此,对于“家门口”的航班,更要时刻提醒自己,更要用坚强的意志来督促自己按部就班地做好每一步程序,做实每一个动作。


  最后,加强自身职业化修炼。“现代职业飞行员=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外在的、物质的,而职业精神是内在的、精神的。对成熟飞行员来说,职业技能彼此差异并不会太大,但为什么有的飞行员能够平安飞到退休,而有的总是差错不断?事实上,两者的差异主要是职业精神不同。良好的职业精神不但可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更能时刻敦促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扎扎实实把“每个动作”、“每个程序”做到位。面对成百上千个枯燥的“动作”和“程序”,没有人不想省略,不想简化,特别是下半夜返回基地机场时的飞行。此时,保证安全,就靠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严谨细致的飞行作风了。所以说,修炼到老飞行员、老机长这个角色,他们每天飞的并不仅仅是技术,而是责任、作风和心态。


  (作者系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总飞行师、民航特聘专家)


相关


“回家心理”的微博互动


  在新浪微博上,笔者用“刘清贵机长”这个用户名抛出一块关于“回家心理”的砖:“面对‘家门口’的恶劣天气,备降是个残酷的理性选择。越往家走越要小心,平安回家切勿冒险闯家。”网友们纷纷回复:


  @纸鸢9839:刘机长这个时间提出这一问题很及时,每到岁末年尾人心总是慌的,容易出问题,要警惕。


  @飞-常红酒:当可复飞可不复飞时,一定复飞。当可备降可不备降时,一定备降。当可返航可不返航时,一定返航。克服回家、虚荣等心理,坚持“八该一反对”,安全一定有保证。


  @SHE老豆腐:到了家门口更需谨慎小心,天冷路滑,平安为大。


  @林志豪是美美的丑:好的职业操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故率。


  @豆苗亲爸:驻外时间的增多,导致回家的想法更加浓烈。所以,这个时候更应该备降,因为俺要安安全全、干干净净地回家。


  @Sherman:复飞、备降是必须的,就好像家里停车位被占了,只能停在别的车位上。


  @阿洁0315:备降是个残酷但却无比理性的选择,选择的意义在于为了千万个家。

  (本文刊登于《中国民航报》2013年1月7号第四版)


发表于 2014-1-8 09: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fangjin 于 2014-1-8 09:25 编辑

“漠视飞行安全、人为洞穿规章底线、侥幸试降~~~~~”,看来“回家心切”是个危害,往往临近事情过程结尾,人心总是慌的、着急的,容易麻痹、大意、粗心出问题,是要警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8 09: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